案例告诉你,涉密会议不能这么开!
作者:办公室
信息来源:“保密观”公众号
阅读次数:次
【关闭】
涉密会议保密管理内容杂、环节多,稍一疏忽就会“跑风漏气”。从近年来涉密会议期间发生的泄密案件来看,人员、载体、场所依然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3个关键点。同时,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,由电视电话会议引发的泄密问题也应引起高度重视。 案例分析 案例一:2018年1月,某自治州无业人员蒋某以找工作为名进入某宾馆,误入该州委全会会议现场,并趁机窃取2份机密级会议文件。此后至2019年8月期间,蒋某冒充该州委、州政府工作人员,多次进入相关机关驻地会议室等场所,窃取党政机关文件资料300余份和涉密文件U盘1个(存有机密级文件5份,秘密级文件1份)。2020年6月,审判机关以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判处蒋某有期徒刑1年。 分析:按照保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要求,主办单位应根据会议涉密程度和工作需要,确定参会人员范围,审核参会人员资格,登记参会人员姓名、单位、职务等情况,并保存相关材料。本案中,蒋某进入各个会场时,工作人员没有第一时间审核其身份,也没有按要求进行审核、登记,这实质上是为蒋某的行为开了“绿灯”。 案例二:2019年8月,某镇政府工作人员范某在参加县里召开的涉密会议后,将涉密文件带回家中,妻子张某趁其不注意,使用手机对该文件进行拍照,并对外扩散,导致泄密。事件发生后,该县纪委监委、保密局联合对该镇党委书记齐某进行约谈;县纪委给予镇分管负责人、人大主席焦某党内警告处分;县监委给予范某降低岗位等级处分,并调离工作岗位。 分析:本案中,范某违规将涉密文件带至家中,为张某接触涉密文件提供了条件。为防止此类情况再次发生,机关单位在涉密会议召开前,应指定专人负责涉密文件资料的发放、管理,并按要求及时登记、记录有关情况。会议进行中,文件负责人员应紧盯文件动向,对中途离场人员予以重点关注,谨防涉密文件被违规带离会场。会议结束时,应按规定第一时间清退、回收,并妥善保管涉密文件资料。 案例三:2020年8月,某网站刊登某国有企业涉密文件。经查,系该企业召开电视电话会议、传达上级机关涉密文件精神期间,某分公司通过互联网音频会议软件接入,导致会议内容被窃。案发后,会议召集人、该公司党委副书记黄某受到党纪处分,公司年度绩效考核保密项作扣分处理。 分析:近年来,各地电视电话会议日益增多,客观上增加了泄密风险,机关单位应加强监管。在涉密会议召开前,主办单位应对会议场所设备进行检查,不得使用无线话筒、无线键盘、无线网络等无线设备或装置,不得使用不具备保密条件的电视电话会议系统。确需使用的扩音、录音等电子设施设备应经过安全保密检查检测,携带、使用录音录像设备应经主办单位批准。 对策建议 总的来看,各机关单位应从两方面做好涉密会议的保密管理工作。 一是明确各方责任,解决“谁来干”的问题。主办单位要制定保密工作方案,及时确定会议密级,对参会人员提出保密要求,明确专人负责督促落实。承办单位要按照主办单位要求,提供安全保密的环境、设施和设备,对工作人员进行保密教育,明确工作人员的保密责任。 二是抓好制度落实,解决“怎么干”的问题。机关单位要准确把握保密工作制度要求,重点围绕会议涉密人员、涉密场所、涉密设备、涉密载体、宣传报道等方面抓好落实,以慎之又慎、严之又严的作风做好相关工作,全力确保涉密会议不出问题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