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汕头市高新技术企业协会
当前,我国的科技创新工作主要是由各大高校机构、科研院所担任,企业与高校之间缺少链条式的联系,无法直接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到生产力的转化......
高校有人才与科研资源,但资金不足;企业拥有稳定的现金流和研发平台,却缺少人才与智力资源。将两者有效对接,对促进当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提升创业创新活力大有助益。
“产学研合作”一般是指高校、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合作。其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。广义上的“产学研合作”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以及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、科技开发和生产活动中的有机结合。狭义的产学研合作仅指高等学校、企业和科研院所三方本着优势互补、互惠互利、共同发展的原则所进行的合作与交流。今天,我们梳理了产学研结合的十种模式。
一、成果转让模式
成果(技术)转让模式是将科研院所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合同,将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工艺等的专利权、专利申请权、专利实施许可权、技术秘密等科技成果有偿转让给企业,并帮助企业将技术投入生产,形成生产能力。
技术转让模式比较传统,也比较成熟。然而,实践证明,这种模式的成功率非常低。这主要是因为不够成熟的技术成果,企业不会受让,而比较成熟、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成果,高校、研究院所倾向于自行实施转化或成立关联公司进行转化。
此外,企业也难以承担巨额的科技成果转让费,且企业内部技术力量薄弱,承接能力差,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。
二、技术开发模式
技术开发是产学研各方共同投入一定的要素进行合作,具体有两种:
一是合作开发,企业投入资金、人力,高校或研究所投入人力和设备,共同就某一项目开展科研攻关;二是委托开发,企业以项目方式将所需的技术委托给大学和科研单位进行研究开发。
合作开发是一种半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,将高校、科研机构研究开发的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、产品化优势有效结合,实现产学研各方的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。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合作伙伴的正确选择、风险责任的明确划定、利益分配的合理安排以及企业主导作用的发挥。
技术开发是目前企业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模式,且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,以及规模较大的企业更倾向于运用技术开发模式。
三、人才培养模式
人才培养模式即高校、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,比如在高校专门设立以企业名称命名的软件、电子商务、电子等专业定制班、在企业设立科研院所学生实习基地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。
该模式有利于合作双方相互交流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知识、技能和经验,有利于企业建立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机制。
对企业而言,短期内可以解决企业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,从长期来看可为企业储备专业技术人才;对高校、科研机构而言,有利于学生(大学生、研究生)理论联系实际,使高校、科研机构的研究更贴近实际、贴近市场需求。
四、共建实体模式
共建实体是指企业与高校或科研单位组建股份制公司、研究开发中心、中试基地等实体,成为相对独立的活动单位或法人。
共建经济实体是产学研之间最紧密的、以资本为纽带的合作模式,也是最成熟的合作方式。
这种合作模式有利于高校、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形成相互了解、彼此信任的长期联系与合作关系,有利于将技术优势不断扩展为规模经济优势,从而获得技术成果与高收益回报。从成果转让到合作开发再到共建实体是一种逐级渐进的关系,合作关系逐渐趋于紧密。
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,共建经济实体并不很广泛。在采取共建实体模式的企业中,共建研发中心、实验室的成效较好,而共建股份公司成功的案例较少,其主要原因在于: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和高市场占有率,高校追求高学术水平、较强的学科优势和培养优秀的人才,科研机构追求研究开发能力的提升,各自追求的目标不同,要通过建立经济实体走到一起很不容易。
五、校企联盟模式
“校企联盟”是当前形势下产学研合作较为有效的有效组织形式。
校企联盟有丰富的内涵,可以是一个高校院所的单个学科(领域)或团队与一个或一批企业结对实施科技服务;可以是多个高校院所的一批相关学科(领域)或团队集成服务于一个企业或一批企业,形成产学研合作的大联盟;可以是省外乃至海外的高校、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合作联盟;可以是高校院所服务农业,与县、乡(镇)、村合作,建立各类农业科技基地和园区;还可以是高校院所的学科团队与地方或高新园区合作,共建创新平台、基地和联盟等。
六、战略联盟模式
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是指企业、高校及科研机构从各自的发展战略目标与战略意图出发,以股权或契约的方式建立的较为稳固的、长期的合作关系。
战略联盟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企业、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,开展技术合作,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,形成重要的产业技术标准;建立公共技术平台,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,实行知识产权共享;实施技术转移,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,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;联合培养人才,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,为产业持续创新提供人才支撑。
这种模式优势在于产学研联盟的结合度高、联盟成员之间互动性强、交易成本较低、技术创新能力强,能有效促进合作中各要素与资源的综合利用,具备持久的发展潜力,是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升级。
七、科技资源共享模式
企业在技术创新中,需要大量的科技资源,自身却相对匮乏,技术创新受到较大的影响。
为弥补其不足,企业需要与科技资源相对充足的高校、科研机构进行合作,充分利用高校、科研机构的科技文献、仪器设备等资源,以解决自身科技资源不足的瓶颈问题;而高校、科研机构也可能需要利用相关企业的厂房、加工设备等作为中试或实习基地。
该模式的特点:一是属于辅助性的产学研结合模式;二是几乎不存在合作风险;三是科技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。对企业来说,科技资源共享产学研结合模式为企业节省了大笔的测试费用,也为其顺利开发新产品创造了条件。
八、公共服务平台模式
公共服务平台模式的高校、科研机构利用学科、专业的优势,建立面向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,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共性技术服务。
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模式是一种更高级的产学研结合模式,实现了研究开发、技术咨询、技术服务有机结合,它实际上也是一种商业模式,适用于有较强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、先进的科学仪器与技术设备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且有较强的服务意识的机构。
公共服务平台除了实体平台,还可以是网上平台。政府通过线上资源对接,为产学研各方提供真实有效的技术供需信息,从而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。
九、技术交流模式
技术交流模式的产学研合作指研究机构、高校等通过专家会诊、现场解难、技术交流、成果对接等形式,与企业开展产学研交流活动,比如举办专家研讨会、技术沙龙、信息经济创业创新大赛等。
该模式是松散的合作方式,一般由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开展,邀请相关机构和企业参加。
十、科技园区模式
科技园区模式,主要以大学科技园为主,一般主要是由高校发起,大学科技园一般主要是由高校发起,联合多家企业和政府参与,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成果的转化等。
科技园区模式打破了学校、科研机构、企业及政府之间的壁垒,使知识经济、技术创新、经济发展和高校发展成为一个连续的有机体。
总体看来,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路径。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:
一是产学研合作的理念还存在差异,科研院所往往热衷于有利于评奖评职称的课题研究,信息产业企业则瞄准有市场需求的项目开发,导致两者需求做法难以有效匹配对接;
二是产学研联合中,信息不对称,各主体之间信息交流的平台还不够;
三是产学研联合中,企业在成果转化的“二次创新”不够,很多企业都依赖科研院所的“交钥匙工程”;
四是产学研合作中融资渠道不够顺畅,科研院所由于资金不足,普遍缺乏中试基地,而广大中小企业缺乏科技与开发资金;等等。
所以这还需要各地政府从政策、体制、平台、环境等多方面多措并举,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。